贾府败落,经济崩溃,首当其冲的当然是实际负责管家事务的王熙凤。王熙凤贪财,但是更好弄权、喜排场,她说的“说不得我自己吃些亏,把众人打扮体统了,宁可我得个好名也罢了”,并不完全是唱高调地自夸与表白,而是的的确确这样做的。
夏太监派了小太监来借二百两银子,连小太监也明说“上两回还有一千二百两银子没送来”。但是王熙凤知道,这钱再有去无回,也是省不了的。所以她十分大气:“你夏爷爷好小气,这也值得提rig0实在心上。我说一句话,不怕他多心,若都这样记清了还我们,不知还了多少了。只怕没有,若有,只管拿去。”而且当面吩咐来旺儿媳妇:“出去不管那里先支二百两来。”
强将手下无弱兵,来旺儿媳妇马上接话,说是“我才因别处支不动,才来和奶奶支的。”主仆二人的话概括起来,就是两个字:没钱。可是没钱也不能拒绝夏太监的敲诈,于是王熙凤吩咐:“把我那两个金项圈拿出去,暂且押四百两银子。”
不久以后,邢夫人借机敲诈,向贾琏要二百两银子过节费。王熙凤深知邢夫人对自己芥蒂已深,这又是一个明知有去无回、却不能不给的项目,所以她吩咐:“把我的金项圈拿来,且去暂押二百银子来送去完事。”
从前我读《红楼梦》时不仔细,把两件事混为一谈,因为两次都是押金项圈。等看明白这是两回事了,不由得觉得奇怪:为什么一缺钱,王熙凤就当金项圈?难道她没有别的首饰?还是别的首饰都舍不得,就舍得押金项圈?或者王熙凤的金项圈特别多,当了两个,又来一个,根本不珍惜?
前一次押金项圈,是在第七十二回,后一次押金项圈,是第七十四回。
前一次押金项圈,是当着夏太监派来的小太监的面,吩咐平儿拿项圈来,又当着小太监打开看,又“一时拿去,果然拿了四百两银子来”。
如前所说,强将手下无弱兵,平儿、旺儿媳妇都深知王熙凤之心,所以把金项圈换银子的过程摆在明面上,而且一半银子给小太监,一半“与了旺儿媳妇,命他拿去办八月中秋的节与了旺儿媳妇,命他拿去办八月中秋的节”,就是告诉小太监、再让小太监向夏太监传递讯息:贾家已经穷了,穷得靠当首饰才能过节了!
夏太监未必会相信,相信了也未必会手下留情、放贾府一马,更不用说归还从前所“借”的款项了。但是作为被敲诈的一方,王熙凤代表贾府哭穷,总比装阔更恰当吧?
也就是说,这次当金项圈,是凤、平、旺主仆几人心有灵犀、默契协作演的一出戏。“一个金累丝攒珠的”、“一个点翠嵌宝石的”只是拿出去转了一圈,根本没进当铺,等小太监走后自然还会回到王熙凤的首饰匣中来。
但是,好景不长。到七十四回时为了应付邢夫人的敲诈,王熙凤吩咐平儿“把我的金项圈拿来,且去暂押二百银子来送去完事”,此时家事如焚,王熙凤担心偷当之事泄漏尚且不及,哪里还有心思和贾琏耍花枪?这次当金项圈,是真的当了。
“机关算尽太聪明”,王熙凤用当金项圈来哭穷演戏,不久就到了真当金项圈的地步。这预言,像晴雯刚刚讽刺了小红“有本事从今儿出了这园子,长长远远的在高枝儿上才算得”,小红马上得到王熙凤的激赏,几天后就真的“出了这园子”一样,讽刺强烈而深刻,颇有点“不作死就不会死”的意味。
只不过,晴雯和小红,只是两个尖利的女孩子的口舌。而王熙凤的金项圈,却明明白白反映出贾府经济的大崩溃、贾府命运的大败落,再也无法遏止、谁也无力回天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