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奉博二楼的“日月光华——江西省博物馆藏明代王妃首饰精品展”中,有两件看上去有些眼熟却又不常见的展品,它们通体金黄,镂空的身体上錾刻着振翅欲飞的鸟儿,静静陈列在服饰展区的一角。乍一看,许多观众可能会将这两件展品认作镂空的金香囊,但其实,这是一种在明代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礼仪服饰——霞帔坠。
霞帔坠,顾名思义,它是与霞帔配套使用的一种首饰。霞帔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帔,隋唐时期演变成了“帔帛”,正如唐代名画《簪花仕女图》中的女子身上的披挂之物一般。到了宋代之后被开始称为“霞帔”,并成为礼仪服饰的一部分,有着严格的品级制度。在宋太祖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的画像上,就清晰地呈现了霞帔与霞帔坠的使用。


宋昭宪杜太后画像

明代 曹国长公主画像
明代继承了宋朝的霞帔制度,并对霞帔的使用进行了规范化、制度化的改良。明代藩王妃礼服的最高规格,即为大衫霞帔,其中霞帔坠的使用也有着严格的规定。根据《大明会典》记载亲王妃冠服“大衫霞帔……霞帔以深青为质……金坠子亦钑凤纹”,又记载“坠子中钑花禽一,四面云霞纹,禽如霞帔,随品级用”。按永乐年制度,皇后使用的霞帔坠为龙纹玉坠子,皇妃、皇太子妃用凤纹玉坠子,而亲王妃、世子妃用凤纹金坠子,郡王妃则用翟纹金坠子。如此严格的服饰制度,其实也反映了当时统治者加强皇权的思想。

《明宫冠服礼仪图》所绘大衫霞帔


本次展览中展出的两枚霞帔坠,全都为黄金打造。其中的上方的凤纹霞帔金坠,出土于宁康王女儿菊潭郡主的墓中,整个金坠呈桃形,中空,将两块相同的桃形镂空云凤纹金片锤压成外鼓状后镶包而成。坠边錾刻有双菱纹和小圈纹,坠子顶端錾一孔,穿有一直径0.2厘米的“S”形金丝连接坠子和金钩,金钩扁平内凹,外面錾刻卷草纹,内面錾刻“银作局弘治五年八月内造金一两九分”的16字铭文。而下方的这一枚弘治五年凤纹霞帔金坠,则是1952年出土于南昌县明代辅国将军墓。与前一枚霞帔坠形制基本相同。

展厅中的凤纹造型
根据礼制,明代制定了只有皇室使用龙凤形象或者图案的规定,其他臣民不得逾制,除非是受到皇家恩宠,得到赏赐。这里的凤纹,已形成明代特定的形式,采用锦鸡的头、鹦鹉的嘴、鸳鸯的身体、仙鹤的大腿、大鹏的翅膀和孔雀的尾巴,想象力丰富,形式感强。
霞帔坠有着明显的装饰效果,但作为礼仪服饰的重要一环,其实用价值同样不可忽视。它可以在佩戴者行动时确保霞帔不会大幅移动,影响仪态,还可以使霞帔平展熨帖地附着在大衫上不生褶皱。这就能让古代贵族妇女整体造型显得优雅大方,尤其在正式场合,更显端庄严谨的身份与地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