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樱花盛开,浅笑如初时。武汉,这座英雄之城,仍牵动着世人的心。
这个春天,我们一定会和美好一起如约而至。就像武汉小姐姐方龙慧子的“珠宝拼图”,黄鹤楼、武汉长江大桥、东湖绿道、武大樱花、热干面、小龙虾、武昌鱼、屉笼、烧三鲜……武汉地标、武汉美食都成了她的设计灵感。武汉,在她的笔下一如既往的璀璨。
壹
在东湖边恋爱
在东湖边结婚
方龙慧子是江苏扬州人,8年前来武汉上学,毕业后留在武汉定居,去年在武汉成家,成了武汉媳妇。她在设计的东湖饰品手绘旁白中说:“我在东湖边恋爱,在东湖边结婚,住在东湖边看着春夏秋冬。东湖不强势、不突兀,磨山的东湖、凌波门的东湖、落雁岛的东湖,每一处的东湖都沉静美丽,融进武汉的每一片风景中。”
因为疫情,方龙慧子对这座城市有了更特殊的情感。“1月23日武汉出城通道暂时关闭,我们本打算当日10时前开车回江苏,家人反复商量,又担心成为移动的传染源,还是决定本着负责任的态度,就地安顿。这些天,我融入了新家庭,和这座城市勇敢守在一起。”
1月30日开始构思创作,2月1日完成第一张作品,是武汉的桥。之后,黄鹤楼、长江汉江、江滩芦苇……一张张坚持画了下来,并在微博中不间断记录。每一次设计作品上新,都被网友们追捧。方龙慧子的乐观、文艺、纯粹,使这些令人惊艳的作品更多了一份生活的厚重以及不凡的生命力。在暗色与苦闷中,有武汉网友留言:这组作品让人热泪盈眶。
贰
芦苇这么渺小
顽强地生长着
武大的樱花,是春天的流连,方龙慧子在创作日记中说:“我还没去武大看过樱花,总是觉得游人如织,熙熙攘攘,也不知道今年能不能如愿以偿。也看过许多武大樱花的图片,樱顶绿琉璃瓦的碧绿和着樱花娇柔的粉白一起,特好看。在亲眼见到这场景之前,先用画笔把它描绘出来好了。
汉口的芦苇,是秋天的荡漾。“2016年去了一次汉口江滩看芦苇,在高高的芦苇荡中越走越深,抬头忽然看到寥廓的江面和远处的二桥,才发现相比起城市,其实这片芦苇荡是这么渺小,像是个被人类遗忘的小角落,在每年十一月的时候,悄悄散发出美好的光芒。很喜欢这种城市中保留下来、或者遗漏掉的自然景观,独自顽强地生长着。”
顽强,也如这座英雄之城和这里的人们。3月9日,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,方龙慧子说:“我每次创作的时候,都希望我的首饰不止可以看,更有故事可以‘读’,让大家觉得更有温度,也许你想到的是一道家常菜,也许你想到的是武汉街头的回忆,也许你想到的是武汉的人和情。”
黄鹤楼
创作日记:提到武汉一定会想到黄鹤楼,虽然武汉本地人不一定会去,但是在武汉的我,这八年陪着外地来的亲友去过无数次,留下了很多回忆。我在这件首饰中加入了象征着福寿绵长的黄鹤意象,造型是鹤首向上,羽翼用一种保护的形态包裹住黄鹤楼,寄托了我的美好期望。
过早
创作日记:过早,武汉人一天中最重要的小事。蒸煮煎炸炒,端着吃、坐着吃、蹲着吃、跑着吃,五花八门的早餐和食客,都只为清晨的第一口。武汉三镇的每条街道,都总是香气四溢、炊烟袅袅,弥漫着这座城市的烟火气。上大学的时候,学校门口有家“姚嫂热干面”,成为了我整个大学生涯中很多次早起的原因,加了酸豆角的热干面配上炸得枯脆的面窝,那叫一个“虚浮”。
武汉长江大桥
创作日记:1957年,武汉长江大桥落成,串起中国南北大动脉。此后,数十座桥梁次第建起,跨越江河,连接三镇。武汉的桥很多、很美,每个武汉人应该都在武昌江边吹着风看过长江大桥,等着桥上火车通过的轰鸣声。
小龙虾
创作日记:武汉的夏天真的是小龙虾味儿的!空气中总弥漫着清蒸、油焖、爆炒、蒜蓉、辣卤、椒盐龙虾的味道。据说武汉人一年要吃掉1500吨小龙虾,果然没有武汉人做不出的虾,也没有武汉人不爱吃的虾。
封面专访
武汉,永远和珠宝一样璀璨
在武汉生活了8年,方龙慧子有自己的感悟:“武汉真的是一座又美好又洒脱的城市。我想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这一切,让大家能看到这些美好,也希望武汉永远和珠宝一样璀璨。”
甜口的江苏人
变成了吃辣高手
封面新闻:武汉与江苏,在你心中有着怎样的分量?
方龙慧子:我从2011年进入中国地质大学珠宝学院学习珠宝设计,读完了本科和硕士,后来在深圳从事过珠宝设计工作,2019年回到武汉成家定居,进入珠宝学院的GIC培训中心执教,教授的课程就是珠宝设计,也算半个武汉人了。
其实在这次疫情之前,我并没有意识到武汉在我心中的分量,反而常常想回江苏,想我家乡的亲友、风景、美食。但是这次疫情中,当我留下来,守在武汉,才理解到人们常说的“第二故乡”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。我感受到的武汉,更多的是一些琐碎无聊的小事,可能是热干面和小龙虾,可能是东湖的风,可能是江边的芦苇,但是它们都在改变我的生活习惯和人生轨迹。美食也是重要的角色,武汉已经把我这个甜口的江苏人变成了吃辣高手。
封面新闻:珠宝设计,总给人一种非常艺术的感觉,按惯例,珠宝设计的灵感都缘于动物、植物还有许多经典的花纹等,之前有用美食设计过珠宝吗?灵感是如何迸发的?
方龙慧子:这个系列的珠宝设计最初的目的是“介绍武汉”,思路就是把地标性建筑珠宝化,但是设计了几件之后进度就很缓慢了,后来我翻看了自己的手机相册、社交账号等等,找到了很多我生活在武汉的美好回忆,那时候我才真的进入了状态,感觉我应该能够画出一个更好、更真实的武汉。所以后面的作品更加生活化,希望能用首饰的形式带着大家看武汉,去看落雁岛的水杉,看汉口江滩的芦苇,去吃热干面过早,去吃小龙虾宵夜。第一套图发出之后得到了不少人的关注和喜爱,也有很多吃货朋友特别钟爱“过早”,和我说,“小龙虾也要拥有姓名”“豆皮它不香吗”,我就觉得美食真的是生活的调味剂,特别是在疫情期间,武汉人一定也和我一样思念武汉街头的美食,所以我把注意力放在武汉美食,进行了一个小系列的创作。这是我第一次画美食主题,真有点儿难。
武昌鱼是“符号”
代表的是武汉是江河
封面新闻:设计过程中,如何运用热干面、小龙虾、屉笼、烧三鲜这些元素,融合诗意的表达?比如武昌鱼,如何将市井与诗意完美结合?
方龙慧子:我特别喜欢那些老街老巷里开了几十年的小店,有时候去那些小店看见老街坊和老板互相寒暄,我就觉得吃饭真是一件太开心的事情了。对美食,除了会吃,还要去了解美食背后的故事或者文化,这样才能更加生动有趣,有可读性。比如武昌鱼,在首饰中,鱼的形态一般都是飘逸美观的,常用的都是锦鲤造型,突出流线型和动态感,但是武昌鱼作为一种食用鱼,确实长得不够美观,所以我去挖掘了与武昌鱼相关的文化。我把武昌鱼作为一个“符号”去处理,它代表的是武汉,是武汉的江河,是武汉人爱鱼的饮食文化。说是在画武昌鱼,其实我画的是武汉的大江大河,算是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吧。
封面新闻:武汉有许多同学,疫情期间,大家也会用这些美好的创作来互相打气加油吗?
方龙慧子:我认识武汉的一些创作者,有字绘设计、有插画设计,大家都在用画笔的力量为武汉加油。创作之初我没有想过能做成实物,但是这次受到了出乎意料的关注度,也有一些平台和我联系希望能共同努力把它们实现。用最适合的形式去表现吧,可能会改为胸针的形式,也有可能会做成冰箱贴之类的文创形式。
封面新闻记者吴德玉
受访者供图
|人物名片|
方龙慧子,江苏扬州人,现居武汉。现为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珠宝学院GIC培训中心首饰设计手绘课程聘用教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