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自湖南郴州的张大哥,兴冲冲地捧着一个盘子上面摆着好几件银制的首饰来鉴宝。他称这是19年前父亲去世之后,他把传下来一个银锭拿去镇上叫人熔掉打成这些首饰。主持人看到首饰倍感心痛,并表示古代银锭流传并不多,能够保存完整的现在属于精品文物了,收藏价值巨大能值不少钱,但把它熔掉之后它的价值就没那么高了,算不上古董。
张大哥笑着对主持人说:“您别着急,既然完整的银锭那么有价值,那我给您变个魔术把它恢复原样”。说罢,张大哥顺手又掏出一个银锭,支持人才明白过来,原来大哥实在跟大家开玩笑罢了。张大哥原本有两个银锭,熔掉一个还剩一个,这是祖传下来的物件,应该是清代光绪年间的文物。这次拿来次鉴宝是想听听专家的意见,并估价。
专家接过张大哥手中的藏品,观察了许久,然后指出这个银锭的特点。这是五十两的银锭,这么大的银锭非常少见,称重接近4斤。银子是中国古代的常见的货币种类,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,到了元代之后才开始有这种马蹄形的银锭,俗称“元宝”。到了清朝政府实行“银钱平行本位制度”,规定钱一文准银一两,银两是法定通货由官方铸造。当时市场上出现的银子多以“银锭”出现,有一两、五两、十两、五十两、一百两的。
这个银锭上面有落款字样,根据上面信息可以知道它的出处。银锭是东海关的,东海关指的是山东烟台一代的官银。年代是清代光绪年的,此外就连工匠的名字都刻写得清清楚楚。因为古代官造银都有“银锭铭文”的规定,采用此做法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保证银锭质量,责任落实到个人。那么这个银锭是不是清代真品呢?我们要从铸造工艺和整体成色去看。
清代的银锭采用的是特定的型腔铸造工艺,最开始先制作铸锭用范,设计好模具,采用翻制砂型来铸造对应的铁质锭范,将银液倒入铁范当中,浇铸得到所需银锭。采用这种工艺会形成一个重要特征,那就是银锭底部由于冷却的时间不一致会形成很多气孔。经过观察发现这银锭底部刚好符合此特征。
银锭本身的颜色是白润的,但由于它是金属物质,随着时间流逝它表面会被氧化从而形成一层银绣和包浆,这种银绣和包浆的颜色比较特别,一般多为灰色或者灰褐色。从这个藏品的整体成色去看,无论是颜色和包浆都符合老银锭的特征。经过鉴定,专家一致认为这是清代光绪年间的山东烟台官银真品,估价48万。
这个估价可把张大哥下了一跳,他压根不敢相信能值那么多钱。专家开玩笑对他说:“你可真行!原本一对银锭被你熔掉了一个,相当于直接损失几十万”。张大哥听到之后不但不觉得可惜,反而自己鼓起了掌,他表示当初很庆幸还留了一个,不然一分钱都没有。由此可见张大哥的心态非常好。